
第一个模块:先搞定“并发基础源码”,别一上来就啃Netty
我见过最多的误区就是“上来就啃热门框架源码”——去年带的实习生小杨,入职第一天就问我“要不要先看Netty的Reactor模式?”,我让他先写个“并发抢票程序”,结果他用synchronized写了个死循环,连ReentrantLock的tryLock()都不会用,更别说理解AQS的同步队列了。高并发源码的地基,是JUC包下的基础类,这些类是所有框架的“底层积木”,没搞懂它们,看框架源码就是“看天书”。
那基础源码该怎么学?我 了一个“三步法”,亲测有效:
第一步:先“用熟”再“看源码”。比如学ReentrantLock,先写10个不同的并发场景(比如抢票、秒杀、多线程统计),把公平锁、非公平锁、可重入性都测一遍——你得先知道“它能解决什么问题”,再去看“它是怎么解决的”。我自己学的时候,写了个“家庭群抢红包”的程序,用ReentrantLock的公平锁让每个人按顺序抢,debug的时候看线程怎么排队,state变量怎么从0变成1,再变成0,慢慢就摸透了它的核心逻辑。 第二步:“拆方法”比“看整体”更重要。比如AQS(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)是JUC的核心,但你别一开始就看整个类,先拆它的核心方法:acquire()(获取锁)、release()(释放锁)、hasQueuedPredecessors()(公平锁的判断)。我学的时候,把acquire()方法拆成3步:tryAcquire()(尝试获取锁)→ addWaiter()(加入等待队列)→ acquireQueued()(队列中等待),每一步都打日志,看线程怎么从“运行中”变成“等待中”,队列里的节点怎么排序。 第三步:用“小实验”验证源码逻辑。比如学ThreadPoolExecutor,别光看参数说明,写个“图片上传”的程序,把核心线程数设为2,最大线程数设为4,任务队列用LinkedBlockingQueue(容量10),然后提交20个任务,debug看线程池的状态:什么时候创建核心线程?什么时候创建非核心线程?队列满了之后拒绝策略怎么触发?我之前做这个实验的时候,发现当任务队列满了,才会创建非核心线程—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配置线程池时,把队列设得太大,导致非核心线程永远不会被创建的原因。
为了帮你省时间,我整理了一份“高并发基础源码学习清单”,直接照着做就行:
模块 | 核心类 | 学习重点 | 验证方法 |
---|---|---|---|
并发锁 | ReentrantLock、ReadWriteLock | AQS同步队列、公平/非公平策略、可重入性 | 写“并发抢票程序”,debug看线程排队顺序 |
线程池 | ThreadPoolExecutor、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| 核心/非核心线程、任务队列、拒绝策略 | 写“图片上传程序”,测试不同参数下的线程状态 |
并发工具 | CountDownLatch、CyclicBarrier、Semaphore | 同步逻辑、计数器机制 | 写“多线程数据同步程序”,比如统计多个文件的行数 |
记住:基础源码不是“知识点”,是“思维方式”——比如学了AQS,你再看Netty的EventLoop,就能看懂它的“任务队列”是怎么实现的;学了ThreadPoolExecutor,看Dubbo的线程池设计,就能明白“为什么Dubbo要分IO线程和业务线程”。
第二个模块:拆解“热门框架核心并发逻辑”,从“能用”到“懂原理”
等你把基础源码啃透,就可以开始看热门框架了——但别“全量看”,要“抓核心”。框架的高并发能力,往往藏在“线程模型”“IO处理”“任务调度”这三个地方,你只要把这三个部分的源码拆解清楚,框架的核心逻辑就懂了80%。
我以“Netty”为例,讲怎么拆解它的核心并发逻辑:
第一步:先搞懂“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”。Netty是做“高并发网络通信”的,它要解决的问题是“如何用最少的线程处理最多的连接”——所以它的核心是“Reactor模式”(反应式IO模型)。 第二步:找“核心类”。Netty的Reactor模式,核心类是EventLoopGroup(线程组)、NioEventLoop(单个线程)、Channel(连接通道)。我学的时候,先看EventLoopGroup的创建:比如new NioEventLoopGroup(4),就是创建4个NioEventLoop线程;然后看NioEventLoop的run()方法,它的核心是一个无限循环:先处理Selector的IO事件(比如accept、read),再处理任务队列里的任务(比如用户提交的Runnable)。 第三步:“联系基础源码”。Netty的EventLoop其实用到了ThreadPoolExecutor的核心思想——“线程复用”,但它做了优化:每个NioEventLoop绑定一个Selector,处理多个Channel的事件,避免了线程上下文切换的开销。我之前帮朋友排查过Netty的“线程阻塞”问题:他用Netty做网关,把“数据库查询”放到了IO线程里,结果IO线程被阻塞,导致新连接无法处理。我让他看NioEventLoop的run()方法,发现IO线程的任务队列是“单线程执行”的,耗时任务必须放到自定义线程池里——这就是源码知识的实战价值。
再比如“Redis”的高并发逻辑,核心是“单线程+多路复用”。你看Redis的源码,核心文件是ae.c(事件驱动框架),里面的aeEventLoop结构体,包含一个Selector(用epoll或kqueue实现)和一个任务队列。Redis的main()函数,就是启动一个aeEventLoop循环:先处理IO事件(比如客户端的连接、命令),再处理定时任务(比如过期键删除)。为什么Redis用单线程?因为它的瓶颈是“内存访问”而不是“CPU”,单线程避免了线程切换的开销——你要是能在面试里提到“aeEventLoop的epoll_wait调用”和“任务队列的处理顺序”,比只说“单线程快”要加分10倍。
这里给你一个“框架核心并发逻辑拆解清单”,可以直接套用:
框架 | 核心问题 | 核心类/文件 | 关键逻辑 |
---|---|---|---|
Netty | 高并发网络通信 | EventLoopGroup、NioEventLoop | Reactor模式、IO线程与任务线程分离 |
Redis | 高并发内存数据库 | ae.c、aeEventLoop | 单线程+多路复用、任务队列调度 |
Dubbo | 高并发RPC调用 | ThreadPool、Dispatcher | IO线程(处理网络请求)、业务线程(处理逻辑)分离 |
重点提醒:看框架源码的时候,别纠结“细枝末节”——比如Netty的ByteBuf有100个方法,你不用全看,只要搞懂“它是怎么高效管理内存的”(比如池化、零拷贝)就行;Redis的string类型有很多操作,你不用全看,只要搞懂“它的IO线程怎么处理命令”就行。框架源码的价值,是让你学会“用基础积木搭高楼”——比如你能把JUC的ThreadPoolExecutor和Netty的EventLoop结合起来,就能设计出一个“高并发的网关系统”。
第三个模块:把“源码知识”对接“面试+实战”,避免“学了白学”
我见过很多人,源码学了一堆,面试的时候说不清楚,实战的时候用不上——问题出在“没把源码和场景挂钩”。源码知识要“活”,必须对接“面试题”和“实战场景”,你得知道“这个源码知识点,在面试里怎么问?在实战中怎么用?”
先讲“面试”:面试官问高并发源码,本质是问“你能不能用源码知识解决问题”。比如常问的“Redis为什么能支持高并发?”,普通回答是“单线程+多路复用”,但如果你能讲:“Redis的aeEventLoop用epoll_wait监听多个客户端连接,每个连接的命令放到任务队列里,单线程顺序执行,避免了线程切换的开销——我看ae.c的源码时,发现它的事件循环是‘先处理IO事件,再处理定时任务’,这样保证了命令的低延迟”,面试官肯定对你刮目相看。
再比如“Netty的线程模型为什么高效?”,你可以讲:“Netty的EventLoopGroup用了Reactor模式,每个NioEventLoop绑定一个Selector,处理多个Channel的事件——我之前用Netty做过网关,遇到过IO线程阻塞的问题,后来看了NioEventLoop的run()方法,把耗时任务放到了业务线程池里,吞吐量提升了3倍”——用“实战案例+源码细节”回答,比“背 ”管用100倍。
再讲“实战”:源码知识的价值,是帮你“解决复杂问题”。比如我之前做“电商秒杀系统”,遇到“订单超卖”的问题,用synchronized锁不住,后来用ReentrantLock的公平锁+双重检查:
private ReentrantLock lock = new ReentrantLock(true); // 公平锁
public boolean seckill(Long productId) {
lock.lock();
try {
Product product = productDao.get(productId);
if (product.getStock() > 0) {
product.setStock(product.getStock()
1);
productDao.update(product);
return true;
}
return false;
} finally {
lock.unlock();
}
}
为什么用公平锁?因为公平锁会让线程按顺序获取锁,避免“饥饿线程”(有的线程永远抢不到锁)——这就是ReentrantLock源码里的hasQueuedPredecessors()方法的作用:判断队列里有没有比当前线程更早的线程,如果有,当前线程就排队。后来上线后,超卖问题解决了,TPS(每秒交易数)从500提升到了2000。
再比如做“高并发接口测试”,用CountDownLatch做并发模拟:
public void testConcurrentRequest()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{
int threadCount = 100;
CountDownLatch startLatch = new CountDownLatch(1);
CountDownLatch endLatch = new CountDownLatch(threadCount);
for (int i = 0; i < threadCount; i++) {
new Thread(() -> {
try {
startLatch.await(); // 等待所有线程准备好
// 调用高并发接口
ResponseEntity response = restTemplate.getForEntity("/api/seckill/1", String.class);
System.out.println(response.getBody());
} catch (InterruptedException e) {
e.printStackTrace();
} finally {
endLatch.countDown(); // 标记线程完成
}
}).start();
}
startLatch.countDown(); // 开始执行
endLatch.await(); // 等待所有线程完成
System.out.println("所有请求完成");
}
这个程序用CountDownLatch模拟了100个并发请求,帮我找出了接口的“瓶颈点”——比如数据库的行锁竞争,后来优化了SQL,把行锁改成了页锁,接口的响应时间从500ms降到了100ms。
最后想说:学高并发源码,不是为了“背源码”,是为了“拥有解决高并发问题的思维”——当你遇到“线程阻塞”“并发超卖”“连接积压”这些问题时,能立刻想到“我之前学过的哪个源码知识点能解决这个问题?”。我带的实习生里,最快上手的那个,就是把“基础源码”和“框架逻辑”都对接了实战场景,现在他做高并发接口,能直接用JUC的类解决问题,面试的时候也能讲出“源码+场景”的例子,去年拿到了阿里的offer。
如果你按这3个模块学,不管是面试还是实战,都能“心里有底”——要是你在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,比如“Netty的EventLoop怎么调试?”“Redis的aeEventLoop怎么看?”,欢迎回来找我,我帮你一起拆源码!
本文常见问题(FAQ)
为什么不能一上来就啃Netty这类热门框架的源码?
我见过很多人刚学高并发源码就盯着Netty、Redis这类框架,其实特别容易踩坑。比如去年带的实习生小杨,入职第一天就问要不要看Netty的Reactor模式,我让他先写个并发抢票程序,结果他用synchronized写了个死循环,连ReentrantLock的tryLock()都不会用,更别说理解AQS的同步队列了。
高并发源码的地基是JUC包下的基础类,比如ReentrantLock、ThreadPoolExecutor这些,它们是所有框架的“底层积木”。没搞懂这些基础,看框架源码就像没学过拼音直接读课文,根本摸不清逻辑——框架里的并发逻辑全是基础类的组合,基础不牢,框架源码就是“天书”。
学高并发基础源码时,“先‘用熟’再‘看源码’”具体怎么操作?
比如学ReentrantLock,别着急打开源码文件,先找10个不同的并发场景练手——像抢票、秒杀、多线程统计数据这些,把公平锁、非公平锁、可重入性都测一遍。你得先知道这个类能解决什么问题,比如用公平锁让抢票的人按顺序排队,用非公平锁提高效率,这些实际场景用多了,再看源码才会有共鸣。
我自己学ReentrantLock的时候,写了个家庭群抢红包的程序,用公平锁让家里人按发消息的顺序抢,debug的时候盯着state变量看——从0变成1是锁被拿走,再变回0是锁释放,还能看到等待队列里的线程怎么排序,慢慢就把“可重入性”“同步队列”这些概念吃透了,比光看注释管用多了。
拆解框架核心并发逻辑时,要重点抓哪些部分?
框架的高并发能力一般藏在“线程模型”“IO处理”“任务调度”这三个地方,比如Netty是做高并发网络通信的,核心就是Reactor模式——你要找EventLoopGroup(线程组)、NioEventLoop(单个线程)这些核心类,看它们怎么用最少的线程处理最多的连接。
再比如Redis的高并发逻辑是“单线程+多路复用”,核心文件是ae.c里的aeEventLoop结构体,你要盯紧它的事件循环:先处理Selector的IO事件(比如客户端连接、命令),再处理任务队列里的定时任务(比如过期键删除)。抓准这三个核心点,框架的并发逻辑就懂了80%,不用纠结那些细枝末节的方法。
面试时讲高并发源码,怎么说才能让回答更加分?
面试官问源码不是要你背方法名,而是看你能不能用源码知识解决问题。比如被问“Redis为什么能支持高并发?”,别只说“单线程+多路复用”,要讲源码细节:“Redis的核心是ae.c里的aeEventLoop结构体,它用epoll_wait监听多个客户端连接,单线程顺序处理IO事件和任务队列,避免了线程切换的开销——我看源码时发现,它的事件循环是先处理IO事件再处理定时任务,这样保证了命令的低延迟。”
更加分的是结合实战场景,比如“我之前用Netty做网关时,把数据库查询放到了IO线程里,导致线程阻塞,后来看了NioEventLoop的run()方法,发现IO线程是单线程处理任务队列的,于是把耗时任务放到业务线程池,吞吐量一下提升了3倍”——用“源码细节+实战问题解决”的例子,比背 管用100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