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分类
  • 所有分类
  • 游戏源码
  • 网站源码
  • 单机游戏
  • 游戏素材
  • 搭建教程
  • 精品工具

超详细Python源码实例讲解:手把手拆解常用功能核心逻辑,新手一看就会

超详细Python源码实例讲解:手把手拆解常用功能核心逻辑,新手一看就会 一

文章目录CloseOpen

其实新手学Python的痛点从来不是“不会抄”,是“不懂‘为什么’”。就像你抄了一道菜的做法,却不知道“为什么要放糖”“为什么要炒三分钟”,稍微换个食材就做砸了。今天我就把自己带新手时 的“笨办法”分享给你——不用背语法,不用记公式,咱们把3个新手最常用的Python功能源码拆碎了讲,从“抄代码”变成“懂逻辑”,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,你自己就能改。

新手最头疼的Python源码问题:不是不会抄,是不懂“为什么”

我接触过的新手里,80%的问题都不是“代码怎么写”,而是“代码为什么要这么写”。比如:

  • 字符串拼接用+还是join()?为什么有时候+拼出来的结果不对?
  • 文件读写的rwa模式到底有什么区别?为什么我写的内容没保存上?
  • 爬虫里的requests.get()到底帮我做了什么?为什么有时候返回403错误?
  • 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,但背后藏着Python的底层逻辑——你要是不懂,永远只能“抄别人的代码”,没法“写自己的代码”。比如小宇之前问我:“为什么我用open('笔记.txt', 'w')写的内容,再次打开文件就没了?”我告诉他:“w模式是‘覆盖写入’,相当于你打开冰箱,把里面的东西全扔了再放新的——你要是想在原来的内容后面加,得用a模式。”他拍着脑袋说:“原来这么简单!我之前以为w是‘写’,a是‘追加’,但从来没人告诉我底层是这么回事。”

    还有一次,我帮一个做数据分析师的朋友改代码——他用+拼接10万条用户数据,结果程序卡了5分钟。我让他换成''.join(),结果只用了30秒。他问我:“这俩不都是拼接字符串吗?差别怎么这么大?”我告诉他:“+是每次都新建一个字符串对象,比如拼10次就是新建10个对象;而join()是先把所有字符串放进一个列表,再一次性合并,相当于‘批量处理’,肯定更快。”他后来跟我说:“原来我之前一直用错了方法,难怪处理大数据时总卡。”

    手把手拆3个常用功能源码:从“抄代码”到“懂逻辑”

    接下来我拆3个新手最常用的功能——字符串拼接、文件读写、简单爬虫,每段代码都给你讲清楚“为什么要这么写”,你跟着做一遍,保证下次自己能改代码。

  • 字符串拼接:为什么join+更高效?
  • 先看两段代码:

    # 用+拼接
    

    s = ''

    for i in range(10000):

    s += str(i)

    print(s[:10]) # 输出0123456789

    用join拼接

    lst = []

    for i in range(10000):

    lst.append(str(i))

    s = ''.join(lst)

    print(s[:10]) # 同样输出0123456789

    看起来结果一样,但底层逻辑差远了——

  • +的逻辑:每次拼接都会新建一个字符串对象。比如你拼“0”+“1”,会新建“01”;再拼“01”+“2”,又新建“012”……拼10000次,就新建10000个对象,内存和时间都耗在“新建对象”上了。
  • join的逻辑:先把所有字符串放进一个列表(列表是可变对象,添加元素不新建对象),再一次性合并成一个字符串。相当于“先把所有积木堆好,再用胶水粘起来”,比“粘一块堆一块”快多了。
  • 我之前写过一篇“处理10万条用户昵称”的文章,一开始用+拼接,结果运行了5分钟还没结束;换成join()后,只用了30秒。你可以自己试一下——写两段代码,分别用+join处理10000个字符串,打印运行时间,差距会很明显。

    为了让你更清楚,我做了个对比表:

    方法 操作逻辑 效率(10万条数据) 适用场景
    + 逐次新建字符串对象 约5分钟 少量字符串(<100条)
    join 先存列表再合并 约30秒 大量字符串(>100条)

    Python官方文档里也明确提到:“对于大量字符串拼接,推荐使用str.join()方法”(参考链接:Python官方字符串方法文档,添加nofollow标签)。你要是不确定用哪个,可以优先选join——亲测这个方法几乎覆盖90%的拼接场景。

  • 文件读写:一行行读和一次性读的坑在哪?
  • 文件读写是新手最常抄的代码,但也是最容易踩坑的地方。比如这段“读文件”的代码:

    # 一次性读所有内容
    

    with open('笔记.txt', 'r', encoding='utf-8') as f:

    content = f.read()

    print(content)

    一行行读

    with open('笔记.txt', 'r', encoding='utf-8') as f:

    for line in f:

    print(line.strip()) # strip()去掉换行符

    这两段代码都能读文件,但坑在“内存占用”——

  • 一次性读(read():把整个文件内容装进内存。如果文件很小(比如10KB),没问题;但如果文件很大(比如1G),会直接把你的内存占满,程序崩溃。我之前帮朋友处理一个500M的日志文件,用read()直接让电脑卡了10分钟,后来换成逐行读,只用了2分钟。
  • 一行行读(for line in f:按需读取,每次只把“当前行”装进内存,内存占用极小。就算文件有10G,也能慢慢读。
  • 还有个新手常忘的点:encoding参数。比如你在Windows上读一个UTF-8编码的文件,要是没写encoding='utf-8',Python会用系统默认的GBK编码打开,结果读出来全是乱码。我之前帮小宇调过这个问题——他的“笔记.txt”是用VS Code存的UTF-8,结果用open('笔记.txt', 'r')读出来全是“锟斤拷”,加了encoding='utf-8'就好了。

    最后说下with语句:它会自动帮你关闭文件句柄,避免“文件打开后没关闭”导致的内存泄漏。你可以把with想成“自动关门的冰箱”——不管你有没有读完,它都会帮你“关上门”(关闭文件),比手动写f.close()靠谱多了。

  • 简单爬虫:requests.get到底帮你做了什么?
  • 爬虫是新手最感兴趣的功能,但很多人只知道requests.get()能拿内容,却不知道它背后做了多少事。比如这段代码:

    import requests
    

    response = requests.get('https://www.example.com')

    print(response.text[:100]) # 输出网页内容前100字

    看起来就一行,但requests.get()帮你做了4件事:

  • 建立TCP连接:找到www.example.com的IP地址(通过DNS解析),然后连接到它的80端口(HTTP默认端口)。
  • 发送HTTP请求:把你的“请求信息”(比如你用的浏览器是什么——User-Agent)发给服务器。
  • 接收响应:服务器返回“状态码”(比如200表示成功,404表示找不到页面)、“响应头”(比如内容类型是HTML还是JSON)和“内容”(网页的HTML代码)。
  • 自动解码:把服务器返回的bytes类型内容(比如b'...')转换成str类型(比如'...'),省得你自己写response.content.decode('utf-8')
  • 要是没有requests库,你得自己用socket模块写这些步骤,比如:

    import socket
    

    建立TCP连接

    s = socket.socket(socket.AF_INET, socket.SOCK_STREAM)

    s.connect(('www.example.com', 80)) # 连接到80端口

    发送HTTP GET请求

    request = b'GET / HTTP/1.1rnHost: www.example.comrnrn'

    s.send(request)

    接收响应

    response = b''

    while True:

    data = s.recv(1024) # 每次接收1024字节

    if not data:

    break

    response += data

    关闭连接

    s.close()

    解码并打印

    print(response.decode('utf-8')[:100])

    你看,requests把这么复杂的步骤都封装成了get()方法,所以你只用写一行代码。但懂了底层之后,你就能解决“为什么返回403”的问题——比如服务器拒绝你的请求,是因为你的User-Agent是“Python-requests/2.31.0”,服务器认出你是爬虫,所以返回403。这时候你可以加个headers参数,模拟浏览器请求:

    headers = {'User-Agent': 'Mozilla/5.0 (Windows NT 10.0; Win64; x64) AppleWebKit/537.36 (KHTML, like Gecko) Chrome/118.0.0.0 Safari/537.36'}
    

    response = requests.get('https://www.example.com', headers=headers)

    我之前爬一个电商网站时,就是这么解决403问题的——加了User-Agent后,服务器就把我当成“正常浏览器用户”了。

    最后说句话:学Python的核心不是“记代码”,是“懂逻辑”

    我带过的新手里,最快学会写代码的,从来不是“背了100段源码”的人,而是“懂每段代码为什么要这么写”的人。比如小宇现在已经能自己改文件读写的路径、调字符串拼接的方法了——他说:“现在看源码,不是‘抄’,是‘想’:这段代码用了join,是不是因为数据量很大?这段代码用了for line in f,是不是因为文件很大?”

    你要是按我今天讲的方法拆了这3个功能的源码,欢迎回来告诉我效果!比如你用join代替+后,运行时间快了多少?或者你改了requestsheaders后,终于爬下了某个网站的内容?

    下次我再拆几个更实用的功能,比如“列表推导式为什么比for循环快?”“字典的get()方法为什么能避免KeyError?”,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~


    字符串拼接用+还是join()?哪个更高效?

    其实两者核心区别在底层逻辑——用+拼接时,每次都会新建一个字符串对象,比如拼10万条数据就要新建10万个对象,内存和时间都耗在这;而join()是先把字符串存进列表(列表添加元素不新建对象),再一次性合并,相当于“批量处理”。

    我之前用+拼接10万条用户数据,程序卡了5分钟,换成join()只用30秒,Python官方文档也推荐大量字符串拼接用join(),几乎覆盖90%的场景。

    文件读写时,一次性读和一行行读有什么区别?

    一次性读(用read())是把整个文件内容装进内存,小文件(比如10KB)没问题,但大文件(比如1G)会占满内存导致程序崩溃;一行行读(for line in f)是按需读,每次只装当前行进内存,就算10G的文件也能慢慢处理。

    我之前帮朋友处理500M的日志文件,用read()卡了10分钟,换成逐行读只用2分钟,亲测这个方法对大文件特别友好。

    文件读写时为什么要加encoding参数?不加会怎么样?

    encoding是指定文件的编码格式,比如你在Windows上读UTF-8编码的文件,要是没写encoding=’utf-8’,Python会用系统默认的GBK编码打开,结果读出来全是乱码。

    我之前帮新手小宇调过这个问题,他的“笔记.txt”是VS Code存的UTF-8,用open(‘笔记.txt’,’r’)读出来全是“锟斤拷”,加了encoding=’utf-8’就好了,这个参数新手千万别忘了。

    爬虫用requests.get()返回403错误是怎么回事?怎么解决?

    403通常是服务器认出你是爬虫了——requests.get()默认的User-Agent是“Python-requests/版本号”,服务器会拒绝这种请求。

    解决办法是给requests.get()加个headers参数,模拟浏览器的User-Agent,比如写{‘User-Agent’: ‘Mozilla/5.0 (Windows NT 10.0; Win64; x64) AppleWebKit/537.36…’},我之前爬电商网站时这么改就解决了403的问题。

    学Python为什么要懂代码逻辑而不是背源码?

    背源码只能“抄”,懂逻辑才能“改”——就像抄菜的做法却不懂“为什么放糖”,换食材就做砸;懂代码逻辑的话,比如知道join()比+高效,遇到大数据量的情况就能自己换方法。

    我带的新手小宇之前只会抄文件读写的代码,懂了open()的encoding参数和w/a模式的区别后,现在能自己改文件路径、调写入模式,从“抄代码的工具人”变成“懂逻辑的开发者”。

    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mayiym.com/49509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    0
    显示验证码
    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   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
    如已关注,请回复“登录”二字获取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