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当初学内核时也踩过不少坑,比如最开始盯着main函数死抠,半天没搞懂start_kernel里的setup_arch到底做了啥;还有次面试被问“虚拟内存映射流程”,我只记得有页表,却讲不清PGD、PTE这些层级怎么协作,结果面试官皱着眉让我“回去再看看”。后来我花了半年时间,一边跟着《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》理框架,一边写内核模块练手,才摸出点门道——学内核源码不是“啃代码”,是“拆模块+理逻辑+练实战”,面试答题也不是背 是“讲清楚原理+结合场景+体现思考”。
新手读Linux内核源码的3个坑,我踩过的雷你别再犯
很多人学内核的第一步就错了——要么从最复杂的代码入手,要么光看不动手,结果越学越迷茫。我 了自己踩过的3个坑,你可以对照避坑:
第一个坑是“从main函数开始啃,越啃越懵”。我刚学的时候,翻到init/main.c就盯着start_kernel函数看,里面调用了setup_arch、rest_init、pid_init一堆函数,每个函数点进去又是一堆宏(比如__init、__exit),半天没搞懂系统启动的流程。后来才明白,内核是“模块化”的——进程管理、内存管理、文件系统这些核心模块是相互依赖的,比如rest_init会创建1号进程(init进程),而1号进程的创建又依赖进程调度模块的初始化。正确的做法是先理清楚“内核整体架构图”(比如从系统启动到进程运行的流程),再拆分成“进程调度”“内存管理”这些子模块逐个突破,而不是死抠某个函数的细节。
第二个坑是“忽略文档和注释,硬刚代码”。我之前觉得注释是“多余的”,直接看代码逻辑就行,结果碰到CFS调度器里的vruntime计算,里面的delta_exec、min_vruntime变量,没看注释根本不知道是干啥的。后来翻了内核文档里的scheduler/sched-design-CFS.rst
(CFS调度器的设计文档),才明白vruntime是“虚拟运行时间”——它不是物理时间,而是用进程权重缩放后的时间(比如高优先级进程的权重高,同样运行10ms物理时间,vruntime只增加5ms),这样调度器选vruntime最小的进程运行,就能实现“公平性”。内核的注释和文档比代码本身更重要,比如每个函数上面的/ … /注释,都会讲清楚“这个函数做什么”“依赖哪些模块”,甚至会给例子,比你自己猜高效10倍。
第三个坑是“光看不动手,面试一考就慌”。我有个朋友之前学内核,天天抱着《深入理解Linux内核》看,却没写过一行内核模块。结果面试被问“怎么用内核模块打印进程的vruntime”,他居然说不清楚module_init
和module_exit
函数怎么写,更别说挂钩到调度器里获取数据了。后来我 他从“最简单的内核模块”开始练:比如写一个模块,初始化时打印当前进程的PID和comm(进程名),退出时清理资源。用Kbuild系统编译(写个Makefile,指定obj-m += mymodule.o),然后insmod加载模块,dmesg看输出。慢慢过渡到“修改调度器的小逻辑”——比如给CFS调度器加个打印,每次调度时输出选中进程的vruntime。只有动手写,你才能真正理解“代码是怎么跑起来的”,面试时被问问题,也能结合自己的实践讲出“我之前做过类似的实验,比如……”,比背概念更有说服力。
面试必问的4个内核核心模块,我 的答题框架
内核面试的问题90%集中在“进程调度、内存管理、文件系统、设备驱动”这4个核心模块,我 了每个模块的“答题框架”——不是让你背答案,是帮你理清“怎么把原理讲清楚,怎么体现思考”。
面试常问“CFS调度器为什么能实现公平性?”“vruntime是怎么计算的?”,我通常会这么答:
CFS的设计目标是“让每个进程获得公平的CPU时间”——不是“时间片相等”,而是“按权重分配时间”。比如一个优先级高的进程(nice值-20),权重是1024,而一个nice值0的进程权重是128,那么高优先级进程应该获得8倍于普通进程的CPU时间。
然后,CFS用vruntime(虚拟运行时间)来衡量进程的“实际”运行时间——计算方式是:delta_exec = 实际运行时间 × NICE_0_LOAD / 进程权重
,然后vruntime += delta_exec
(NICE_0_LOAD是nice值0对应的权重,默认128)。比如高优先级进程运行10ms,delta_exec是10×128/1024=1.25ms,vruntime只增加1.25ms;而普通进程运行10ms,delta_exec是10×128/128=10ms,vruntime增加10ms。这样高优先级进程的vruntime增长更慢,能获得更多调度机会。
CFS用红黑树来管理调度队列——每个进程对应红黑树的一个节点,节点的键是vruntime。调度器每次选vruntime最小的进程运行(红黑树的左子节点是最小的),这样就能保证“最需要运行的进程先跑”。
这样答的好处是“有逻辑、有细节、有原理”,面试官能看出你真的理解了CFS的设计,而不是背概念。
这个问题常被问“页表的层级是怎样的?”“TLB有什么用?”,我 的答题框架是:
虚拟内存是“程序看到的内存地址”,物理内存是“硬件实际的内存地址”,两者通过“页表”映射。比如x86_64架构用四级页表:PGD(页全局目录)→ PUD(页上级目录)→ PMD(页中间目录)→ PTE(页表项)。
然后,地址翻译的流程是:当程序访问一个虚拟地址时,CPU会把虚拟地址拆分成“PGD索引、PUD索引、PMD索引、PTE索引、偏移量”五部分。先通过PGD索引找到对应的PGD项,里面存的是PUD的物理地址;再用PUD索引找到PUD项,存的是PMD的物理地址;接着找PMD项,存的是PTE的物理地址;最后通过PTE索引找到PTE项,里面存的是“物理页帧号”(比如物理内存的第N页)。最后把“物理页帧号 + 偏移量”组合成物理地址,就能访问硬件内存了。
还要提一下TLB(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)——它是CPU里的缓存,用来存最近用到的页表项。因为页表是存在内存里的,每次翻译都要访问内存会很慢,TLB把常用的页表项缓存起来,这样下次访问同一个虚拟地址时,直接从TLB取页表项,不用走四级页表,速度快很多。
我之前面试时这么答,面试官还追问了“如果页表项不存在怎么办?”,我接着说“会触发缺页异常(#PF),内核会分配物理页,更新页表,然后让程序继续运行”——这样就把“异常处理”也结合进去了,更体现深度。
面试常问“VFS是什么?”“ext4和xfs的差异怎么通过VFS体现?”,我会这么讲:
VFS是“虚拟文件系统”,它的核心作用是屏蔽不同文件系统的差异,给用户空间提供统一的文件操作接口。比如你用open
函数打开一个文件,不管是ext4还是xfs,调用的都是VFS的sys_open
系统调用,VFS会根据文件所在的文件系统,调用对应的具体实现(比如ext4的ext4_open
)。
VFS有四个核心对象:
/home/user/file.txt
中的home
、user
、file.txt
都是dentry),用来缓存路径解析的结果; 举个例子,当你调用read
函数读文件时,流程是:用户空间调用read
→ 系统调用进入内核→ VFS调用文件对象的f_op->read
方法→ 这个方法是由具体的文件系统实现的(比如ext4的ext4_file_read
)→ 最终读取物理磁盘上的数据。
这样讲能让面试官明白,你理解了“VFS是中间层”的设计思想,而不是只知道“VFS是虚拟的”。
面试常问“怎么写一个字符设备驱动?”“cdev结构体的作用是什么?”,我 的流程是:
字符设备是“按字节流访问的设备”(比如串口、键盘),驱动的核心是cdev结构体——它代表一个字符设备,里面包含了file_operations
结构体(定义了设备的操作方法,比如read
、write
、ioctl
)。
注册流程分三步:
cdev_alloc()
函数分配一个cdev结构体; cdev_init(cdev, &fops)
把cdev和file_operations
绑定,这样当用户空间调用read
时,内核会找到cdev的fops->read
方法; cdev_add(cdev, dev_t, count)
把cdev注册到系统中,dev_t
是设备号(主设备号+次设备号),count
是设备的数量。 还需要创建设备文件(比如/dev/mydev
),可以用mknod
命令(mknod /dev/mydev c 主设备号 次设备号
),或者用udev自动创建。
我之前写过一个“打印按键事件的字符设备驱动”,就是按这个流程来的:先分配cdev,初始化file_operations
里的read
方法(读取按键的扫描码),然后注册cdev,最后用mknod
创建设备文件。面试时我提到这个例子,面试官还让我画了cdev
和file_operations
的关系图,结果顺利拿到了offer。
面试必问内核模块的高频问题及答题关键点
我把面试常问的模块、问题和关键点整理成了表格,你可以直接对照准备:
模块名称 | 高频问题 | 答题关键点 | 参考资料 |
---|---|---|---|
进程调度 | CFS调度器的工作原理 | 公平性目标、vruntime计算、红黑树调度队列 | 《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》第9章、内核文档sched-design-CFS.rst |
内存管理 | 虚拟内存到物理内存的映射流程 | 四级页表结构、地址翻译步骤、TLB缓存 | 《深入理解Linux内核》第2章、Intel x86_64架构手册 |
文件系统 | VFS的作用 | 统一接口、四个核心对象(super_block、inode、dentry、file) | 内核文档filesystems/vfs.rst |
设备驱动 | 字符设备驱动的注册流程 | cdev结构体、file_operations、cdev_add函数 | 《Linux设备驱动程序》第3章 |
如果你最近在准备内核相关的面试,或者学源码碰到了瓶颈,不妨试试我上面说的方法——先避坑(别从main函数开始啃、别忽略文档),再按模块理框架(进程、内存、文件、驱动逐个突破),最后练实战(写内核模块、改调度器逻辑)。要是按这些方法试了,欢迎回来告诉我你的面试结果或者源码学习的进展!
很多人问我内核的官方文档到底在哪找,其实最权威的就在内核源码自己带的Documentation目录里——你下载一份Linux内核源码(比如5.15版本),打开后直接就能看到这个目录,里面全是内核开发者亲手写的文档,针对性特别强。比如想搞懂CFS调度器到底怎么实现公平性,不用到处查博客,直接翻Documentation/scheduler/sched-design-CFS.rst就行,里面把vruntime的计算逻辑、红黑树的作用甚至设计目标都写得明明白白,比我当初盯着代码死抠效率高十倍。
还有个更方便的在线版,就是Linux内核官网的Documentation页面,地址是https://www.kernel.org/doc/html/latest/——这个页面同步了源码里的最新文档,不用下载几百兆的源码包也能看。比如你刚入门,不想占用太多硬盘空间,直接戳这个链接就行,里面的结构和源码里的Documentation目录一模一样,找起内容来特别顺。对了,平时看《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》或者《深入理解Linux内核》这类书的时候,里面引用的官方文档内容,基本都能在这两个地方找到,搭配着书看,能把原理串得更清楚,不会像我当初那样只记个“页表有四级”的 却讲不清每一级的作用。
再补充点小技巧:不管是源码里的文档还是官网的在线版,都尽量找对应版本的——比如你学的是Linux 5.10版本的内核,就看5.10版本的Documentation目录,别跨版本找,不然可能会碰到文档内容和源码不一致的情况。比如我之前学5.4版本的时候,误看了5.15的CFS文档,里面提到的某个宏定义在5.4里还没加,差点绕晕了,后来换成本版本的文档才搞明白。
学Linux内核源码应该从哪个模块入手?
先从“内核整体架构”入手(比如系统启动流程、核心模块依赖关系),再选“进程调度”或“内存管理”这类核心且逻辑相对独立的模块突破。不要从init/main.c的main函数死抠,因为main函数是系统启动的入口,依赖大量其他模块,新手容易因细节迷失方向。
面试时被问内核问题答不出来,怎么挽回印象?
不要强行背 如实说明“这块我目前理解得不够深入,但我知道它和XX模块(比如进程调度依赖内存管理)的关联,之前学的时候关注过XX点(比如页表的层级设计)”,重点体现“你对模块关系的理解”和“思考过程”,比乱答更能让面试官看到你的学习能力。
新手写第一个内核模块选什么主题好?
推荐选“打印进程基础信息”(比如获取当前进程的PID、comm)、“简单按键事件捕获”或“修改调度器打印信息”(比如CFS调度时输出进程vruntime)。这些主题逻辑简单,能覆盖“模块注册、系统调用、核心对象交互”等基础流程,容易快速看到效果,增强信心。
理解内核模块底层逻辑需要哪些前置知识?
至少需要3类基础:
内核的官方文档在哪里可以找到?
最权威的是内核源码中的Documentation目录(比如Linux 5.15版本源码里的Documentation/scheduler/sched-design-CFS.rst就是CFS调度器的设计文档),其次是Linux内核官网的Documentation页面(https://www.kernel.org/doc/html/latest/)。 《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》《深入理解Linux内核》这类书籍也会引用官方文档的内容,适合搭配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