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教程里不会甩给你一堆看不懂的参数解释,而是从最基础的”怎么在Ubuntu上装OpenVas”开始,每个按钮点哪里、每段命令什么意思,都配了实际操作截图。比如安装时总有人卡在GPG密钥验证失败,我专门拍了报错界面和解决命令;配置管理员账户时,很多新手不知道密码强度要求,这里直接给了示例格式和修改方法。你可能会问:”扫描策略那么多,我该选哪个?”我用表格对比了3种常用策略的适用场景,像Web应用扫描就选”Full and fast”,服务器深度检测推荐”Discovery”,一目了然。
最关键的漏洞检测环节,我模拟了真实场景:用虚拟机搭了个有漏洞的测试网站,从新建扫描任务、设置目标IP,到等待扫描完成、解读报告里的”CVSS评分”和”修复 “,每一步都标了重点。记得去年带一个运维同事学这个,他一开始连扫描范围都设不对,后来用我教的”先小范围测试再扩大”的方法,现在已经能独立给公司服务器做周度安全检查了。
如果你是网络安全爱好者,跟着做能亲手找出系统漏洞;要是你是IT运维,这些技能能帮你提前发现隐患。教程最后还留了个小挑战:用学到的方法扫描自己的家用路由器,看看能不能发现默认密码这类常见问题。放心,所有操作都在隔离环境里进行,安全又有趣。现在就打开电脑,跟着截图一步步来,2小时后你就能生成第一份漏洞扫描报告——相信我,这种亲手守护网络安全的成就感,比看一百篇理论文章都管用。
你要是刚开始接触OpenVas,选Linux系统准没错,这工具本来就是为Linux环境设计的,跑起来最顺畅。我身边好几个新手朋友刚开始学的时候,我都推荐他们用Ubuntu的20.04或者22.04版本,这俩都是LTS长期支持版,系统稳定不说,网上的教程一搜一大把,遇到问题随便搜搜就能找到解决办法。之前有个朋友不信邪,非要用最新的Ubuntu 23.10,结果装到一半提示依赖包冲突,折腾了俩小时还是换回22.04,所以选稳定版真的能少走很多弯路。而且这两个版本的软件源里OpenVas的包也比较新,不用自己手动编译,一条命令就能装个大概,对新手太友好了。
那要是你平时用Windows或者macOS系统,也不是不能装,就是得多绕个弯。Windows用户的话,要么用虚拟机装个Linux系统(比如VirtualBox跑Ubuntu),要么就开WSL2——就是Windows的Linux子系统,现在Windows 10以上版本都支持,启用之后直接在微软商店下个Ubuntu子系统,跟装软件似的,装好就能在里面装OpenVas了。我去年帮一个做运维的同事弄过,他用的Windows 11,开WSL2装了Ubuntu 22.04,跟着教程一步步来,连环境变量都没怎么调就跑起来了。macOS用户就更简单,直接用Docker容器部署,拉个官方镜像,配好端口映射就能用,轻量又方便,不用占太多电脑资源,我自己mac上就这么弄的,平时不用的时候暂停容器,想用了启动就行,比装双系统省事儿多了。
OpenVas适合在什么操作系统上安装?
OpenVas支持多种Linux发行版,新手推荐在Ubuntu 20.04或22.04版本上安装,兼容性较好且社区教程丰富。Windows系统需通过虚拟机或WSL2运行Linux子系统后安装,macOS用户 使用Docker容器部署。
安装时遇到GPG密钥验证失败怎么办?
这是由于软件源密钥未更新导致,可执行以下命令修复:sudo apt-key adv keyserver keyserver.ubuntu.com recv-keys [缺失的密钥ID]
,其中“[缺失的密钥ID]”需替换为报错信息中的8位密钥代码。执行后更新软件源sudo apt update
即可继续安装。
不同扫描策略该如何选择?
根据目标场景选择:Web应用扫描优先用“Full and fast”(快速全面,适合常规检测);服务器深度漏洞挖掘选“Discovery”(耗时较长但覆盖系统底层漏洞);内网设备存活探测推荐“Host Discovery”(仅识别活跃主机,资源占用低)。新手可先从“Full and fast”开始,熟悉后再尝试自定义策略。
扫描报告中的CVSS评分代表什么?
CVSS(通用漏洞评分系统)是衡量漏洞严重程度的标准,分值范围0-10分:0-3.9分为低危,4.0-6.9分为中危,7.0-8.9分为高危,9.0-10.0分为严重。报告中会标注具体评分及影响范围,修复时 优先处理7分以上的高危漏洞。
OpenVas扫描会影响目标系统性能吗?
默认扫描策略对性能影响较小,但深度扫描(如启用所有插件)可能占用目标服务器10%-20%的CPU资源。 在非业务高峰期进行扫描,或通过“扫描速度限制”功能调整并发请求数(新手可设为默认值的50%,即每秒10个请求),避免影响正常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