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UI设计图里没有源码,但新手容易踩这两个坑
先把最实在的 摆这儿:不管是Figma、Sketch还是PS做的UI设计图,本身都不包含能直接运行的源码。但我见过至少十个新手,踩过这两个“想当然”的坑——
第一个坑是把“切图”当源码。小夏一开始导出了按钮的PNG图片,兴高采烈地发给开发:“这是我做的按钮代码!”结果开发回复她:“这只是张图啊,我要的是能点击跳转的代码。”你看,切图是什么?其实是设计图里“视觉元素的拆分”——比如按钮的形状、图标、背景,导出成PNG或SVG格式,方便开发把这些“零件”放进界面里。但它本质是“图片文件”,不是“代码文件”。就像你做蛋糕,设计图里画了颗草莓装饰,切图就是草莓的照片,而源码是“把草莓放在蛋糕上、再浇上奶油的步骤”——光有照片,根本做不出能吃的蛋糕。
第二个坑是混淆“设计工具的‘代码参考插件’”。后来小夏又发现Figma有个叫“CSS Exporter”的插件,能把图层的颜色、尺寸生成CSS代码(比如background-color: #2563EB; padding: 12px 24px;
),她又兴奋地说:“你看!这不是代码吗?”可等她把这段CSS复制到网页里,只看到一个蓝方块——点一下没反应, hover(鼠标放上去)也没变样式。我跟她说:“这插件生成的是‘样式参考’,不是‘完整源码’。就像你查菜谱,上面写了‘放一勺糖’,但没说‘糖要炒到融化’——按钮的‘点击跳转’‘hover变色’这些交互逻辑,得自己写JS代码补全啊。”
我还给她举了个自己的例子:之前跟开发合作做一个电商首页,设计师给的Figma文件里,按钮的“点击态”是深一点的蓝色(#1D4ED8),我用插件生成了CSS,但开发告诉我:“这颜色值有用,但交互得加onclick
事件——不然用户点按钮,根本不知道要跳去哪里。”你看,插件的代码是“辅助工具”,不是“现成答案”。
为什么行业里会有“设计图转源码”的说法?
其实不是设计图本身带源码,是工具在帮你“转”。比如现在很火的低代码工具Webflow,你在上面画个按钮、拖个弹窗,点一下“导出代码”,就能拿到完整的HTML、CSS和JS——但这是Webflow的功能,不是你画的“设计图”本身有源码。再比如阿里的“鹿班”工具,能把设计图生成小程序源码,但那也是工具的“转化能力”,不是设计图自带的。
我之前跟腾讯的开发团队合作过,他们跟我说:“设计师给的Figma文件,我们最看重的是‘样式指南’——比如主色是#2563EB,次要按钮的间距是8px,标题字体是‘PingFang SC Medium 24px’。这些信息能帮我们快速写出符合设计的CSS,但不会直接‘用’设计图里的任何东西当代码。”站酷网在《UI设计师与开发者协作指南》里也明确说:“设计文件是‘视觉沟通工具’,核心是传递‘界面要长什么样’;而源码是‘技术实现工具’,核心是解决‘界面怎么跑起来’——两者是‘需求’和‘落地’的关系,不是‘包含’关系。”
还有个新手容易混淆的点是“无代码原型”。比如Figma的“Prototype”功能,能做点击按钮跳转到下一页的演示,但那只是“交互预览”,不是源码。就像你用PPT做了个“点击按钮跳页”的动画,那不是真正的网页——它只能看,不能真的打开链接、提交表单。腾讯CDC的文章里说:“原型是‘交互的彩排’,源码是‘交互的正式演出’——彩排的道具(比如假话筒),没法用到正式舞台上。”
设计图和源码的协作逻辑,其实是行业的“分工常识”
我跟小夏解释清楚后,她突然拍脑袋:“哦!原来设计师是‘画房子的人’,开发是‘盖房子的人’——设计图是‘房子的图纸’,源码是‘砖头、水泥和施工步骤’。”对,这就是行业里的协作逻辑:
设计师的工作是“用设计图传递意图”——比如这个按钮要放在页面右上角,颜色要符合品牌调性,点击后要弹出弹窗;开发的工作是“用源码实现意图”——比如用HTML写按钮的结构(),用CSS调样式(
background-color: #2563EB;
),用JS写交互(document.querySelector('.primary-btn')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function() { alert('你点击了按钮!'); })
)。
我之前帮小夏看她的Figma文件时,发现她在每个图层里都写了“备注”:“按钮点击后跳转到商品页”“弹窗的关闭按钮在右上角”——这其实是设计师最该做的事:把“设计意图”写清楚,比“找源码”有用一百倍。开发拿到这样的设计图,不用反复问“这个按钮要做什么”,直接照着备注写代码就行。
我还做了个表格,帮你快速分清设计图和源码的核心区别:
对比项 | UI设计图 | 源码 | 核心价值 |
---|---|---|---|
本质 | 视觉描述文件 | 可执行代码 | 传递“界面要长什么样” |
内容 | 图层、样式、交互原型 | 结构、样式、交互逻辑 | 解决“界面怎么跑起来” |
协作角色 | 设计师输出 | 开发者输出 | 连接“设计想法”和“用户体验” |
其实我当年刚学UI时,也犯过类似的错——拿着PSD文件问老师“这里面是不是有代码”,老师笑着说:“等你学了HTML就懂了——设计图是‘说’,源码是‘做’。”现在想想,这句话特实在:设计图是“告诉别人你想做什么”,源码是“真的把事情做成”。
要是你刚入门,别再翻设计图找源码了——不如把精力放在“把设计意图写清楚”上:比如在Figma里给图层加备注(“这个按钮点击后跳转到商品页”),给颜色加标签(“主色#2563EB,用于主要操作按钮”),这些才是开发最需要的“协作信息”。要是你想自己试着重现设计图,可以学点儿基础的HTML和CSS(比如Codecademy的免费课程,我当年就是这么入门的),花一周就能做个能点击的简单按钮——比“找设计图里的源码”有用多了。
要是你之前也踩过类似的坑,或者还有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——毕竟我也是从“翻遍设计图找源码”那个阶段过来的,特能理解你“想走捷径”的心情!
本文常见问题(FAQ)
UI设计图里真的没有能直接用的源码吗?
不管是Figma、Sketch还是PS做的UI设计图,本身都不包含能直接运行的源码。设计图本质是“视觉描述文件”——用图层、像素拼出界面的样子,告诉大家“这个按钮要长这样”“弹窗要放在这里”,但它没有半行能让界面动起来、能点击的代码,就像你画了张蛋糕的设计图,图里不会有“怎么烤蛋糕的步骤”。
为什么有的新手会把切图当成源码?
因为新手容易把“设计图的视觉拆分”和“源码的执行性”搞混。切图其实是把设计图里的视觉元素(比如按钮的形状、图标)导出成PNG或SVG图片,方便开发把这些“零件”放进界面里,但它本质是“图片文件”,不是“代码文件”。就像原文里的小夏,导出按钮PNG发给开发,结果开发说“这只是张图,我要的是能点击跳转的代码”——切图是“草莓的照片”,源码是“把草莓放在蛋糕上的步骤”,光有照片做不出蛋糕。
Figma插件生成的CSS代码是不是完整源码?
不是哦,那些插件生成的是“样式参考”,不是“完整源码”。比如Figma的“CSS Exporter”插件能导出图层的颜色、尺寸(比如background-color: #2563EB; padding: 12px 24px;),但这些代码只有样式,没有交互逻辑——你复制到网页里,可能只看到一个蓝方块,点一下没反应,鼠标放上去也不变色,因为“点击跳转”“hover变色”这些功能得自己写JS代码补全,就像菜谱只写了“放一勺糖”,没说“糖要炒到融化”,做不出完整的菜。
行业里说的“设计图转源码”是怎么回事?
不是设计图本身带源码,是工具帮你“转”。比如低代码工具Webflow,你在上面画按钮、拖弹窗,点“导出代码”能拿到完整的HTML、CSS和JS;还有阿里的“鹿班”能把设计图生成小程序源码——这些是工具的“转化能力”,不是设计图自带的。就像你用PPT做了个“点击跳页”的动画,PPT本身不能当网页,但用工具能把动画转成网页代码,道理是一样的。
设计图和源码在协作中是怎么配合的?
其实是“需求传递”和“落地实现”的关系:设计师用设计图传递“界面要长什么样”“交互要怎么做”——比如在Figma里给图层加备注(“这个按钮点击后跳转到商品页”)、给颜色加标签(“主色#2563EB,用于主要按钮”);开发用源码把这些需求变成能运行的界面——写HTML结构(比如)、CSS样式(比如background-color: #2563EB;)、JS交互(比如点击按钮弹出提示)。就像设计师画了房子的图纸,开发按照图纸用砖头水泥盖房子,图纸是“说”,源码是“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