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这篇就拆穿90%设计师都混淆的关键真相——设计图本质是“界面的视觉&交互蓝图”,无论是Figma的原型、PS的分层稿,还是Axure的交互demo,都只是在定义“界面长什么样、怎么动”;而源码是“让界面跑起来的代码实现”,是HTML、CSS、JS这些能被计算机读懂的“施工语言”。两者从目的到形式根本是两回事,但因为协作中的信息差、对流程的不熟悉,很多人反而越绕越晕。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个误区掰碎了讲,帮你彻底搞懂设计图和源码的边界,下次对接时再也不用被问得哑口无言。
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?前一天熬夜改完的设计图,早上发给开发,没半小时就收到回复:“你这图里怎么没源码?我没法直接用啊”——你盯着屏幕懵了:“我做的是UI设计图,不是代码啊!”或者更崩溃的是,产品经理凑过来问:“怎么设计图里没有源码?是不是漏做了?”明明自己干的是设计的活,怎么所有人都觉得“设计图里应该有源码”?
其实去年我帮一个刚转行做UI的朋友解决过一模一样的矛盾。她当时给一个初创公司做电商APP的首页设计,Figma稿里把每个按钮的圆角、色值都标得清清楚楚,结果开发拿到图后直接炸了:“你这图里没有源码,我要自己写就算了,连个适配不同手机的布局逻辑都没有,我怎么调?”朋友委屈得快哭了:“我是设计师,源码不是我的活啊!”后来我帮她理了理,才发现问题出在——她和开发都没搞清楚“UI设计图”和“源码”到底是啥关系,而这种混淆,其实是90%设计师都踩过的坑。
为什么90%的设计师都搞混?其实是这3个误区在作祟
我后来特意问了身边10个做UI的朋友,发现大家混淆的原因,根本不是“专业能力差”,而是被“工具误导”“协作信息差”和“认知偏差”给坑了。
误区1:把“设计工具的‘开发模式’”当成“有源码”
现在很多设计工具都有“Dev Mode”(比如Figma、Sketch的开发模式),点一下就能生成一段CSS或Swift的代码片段——比如Figma里选一个按钮,能导出“border-radius: 8px; background-color: #FF5722;”这样的代码。很多设计师(包括我朋友)以为“这就是源码”,甚至会和开发说:“你看,我图里都给你生成代码了!”但其实啊,这些代码片段只是“设计参数的代码翻译”,不是完整的源码。比如一个按钮的代码片段,没有包含“点击后跳转到哪个页面”“加载失败时的状态”“适配iPhone 14和安卓手机的布局”这些关键逻辑——而这些,才是源码的核心。去年我帮朋友改设计图时,特意让她把Figma的Dev Mode代码片段导出来给开发,但加了一句备注:“这是按钮的视觉参数,具体的交互逻辑我写在文档里了”,开发才没再找她要“完整源码”。
误区2:以为“设计图越细,就能‘直接生成源码’”
我之前遇到过一个设计师,为了“让开发少改点”,把设计图做到了“像素级”——连每个图标在不同屏幕下的位置都标了,甚至把H5页面的滚动效果都做成了动图。结果开发拿到图后更崩溃:“你这图里的布局是固定在iPhone 13上的,我要适配到iPhone 15 Pro Max,得把所有元素的位置重新算一遍,你标的那些像素点根本没用!”其实啊,设计图再细,也只是“视觉和交互的蓝图”,而源码是“把蓝图变成能跑的产品的‘施工语言’”。就像你画了一栋房子的设计图,图里标了客厅的窗户要多大、墙面要刷什么颜色,但“盖房子的钢筋水泥怎么搭”“水管怎么铺”,还是得靠施工队(开发)来做——你不可能在设计图里画“钢筋的型号”,对吧?
误区3:协作时没说清楚“设计图的作用”
最容易引发矛盾的,其实是“不同角色对设计图的期待不一样”。比如产品经理可能以为“设计图是最终成品”,拿到图就想“为什么不能直接上线?”;开发可能以为“设计图是‘能直接用的代码模板’”,拿到图就找“源码在哪”;而设计师自己呢,以为“设计图是‘给开发的参考’”——这种“期待差”,才是混淆的根源。我朋友那次的矛盾,就是因为产品经理拍着桌子说:“我要的是‘能上线的页面’,你给我个设计图有什么用?”后来我让她给产品经理看了开发写的源码片段,解释:“设计图是‘告诉开发页面要长这样’,而源码是‘让页面真的能打开’,就像你要做一碗面,设计图是‘面要煮3分钟、加2勺辣椒’,而源码是‘你亲手煮面、放辣椒的动作’——没有设计图,你不知道要做什么;但没有‘动作’(源码),面永远在锅里。”产品经理这才懂。
搞清楚这4点,再也不用和开发掰扯“设计图里有没有源码”
其实解决混淆的核心,不是“证明设计图里没有源码”,而是“让设计图变成‘开发能直接用的输入’”——当你的设计图里包含了足够多“能帮开发写源码的信息”,开发根本不会问“源码在哪”,反而会说“你这图太好用了”。我后来给朋友的 她用了之后,开发再也没找过她麻烦,甚至主动说:“以后你的图我优先做。”
开发最烦的不是“没有源码”,而是“设计图里没标清楚关键参数”——比如按钮的圆角是8px还是10px?文字的行高是24px还是28px?主色是#FF5722还是#FF6732?这些“硬信息”,你标清楚了,开发不用猜,写代码时直接套参数就行。我朋友后来把设计图里的每个元素都加了“标注”:按钮的圆角标“8px”,文字的字体标“PingFang SC 16px”,主色标“#FF5722(RGB:255,87,34)”——开发拿到图后,直接把这些参数复制到代码里,省了至少2小时的沟通时间。
设计图能展示“视觉”,但展示不了“交互逻辑”——比如“点击按钮后,弹出的模态框是从底部滑上来还是从中间弹出?”“列表滚动时,顶部导航栏是固定还是隐藏?”“输入框为空时,按钮是灰色不可点击还是直接提示错误?”这些逻辑,你不写清楚,开发只能按照自己的习惯来,结果做出来和你想的不一样,你又得让他改,来回折腾。我朋友后来做了个“交互说明文档”,用文字+截图的方式写清楚:“点击‘加入购物车’按钮后,模态框从底部滑上,停留2秒后自动消失;若商品库存不足,模态框背景变红,显示‘库存不足’提示。”开发拿到文档后,直接把这些逻辑写成代码,再也没问过“这个交互怎么实现”。
很多设计师不敢和开发“划清边界”,怕被说“不配合”,但其实明确边界才是最高效的协作。我之前和一个资深开发聊过,他说:“最烦的就是设计师说‘你帮我把这个效果做出来’,但不说‘这个效果的极限是什么’——比如我能做一个‘渐变动画的按钮’,但要是你要求‘动画要适配所有浏览器’,我得加好多兼容代码,这得花时间啊!”后来我朋友和开发开了个10分钟的会,明确说:“我负责设计‘页面的视觉风格、交互逻辑’,比如按钮要‘hover时变浅’‘点击时缩放’;你负责‘用代码实现这些效果’,比如用CSS的:hover伪类或者JS的click事件——要是有实现不了的效果,你提前告诉我,我调整设计。”开发当场就说:“早说清楚就好了,我之前还以为你要我自己想交互逻辑呢!”
现在很多设计工具的“开发模式”能生成代码片段,比如Figma的Dev Mode能导出按钮的CSS代码,Sketch的Zeplin能导出iOS的Swift代码——这些片段不是“完整源码”,但能帮开发“省时间”。我朋友现在做设计图时,会把Figma的Dev Mode代码片段导出,附在设计图后面,给开发备注:“这是按钮的视觉参数代码,你可以参考,但适配不同手机的布局得你调一下。”开发拿到后,直接把代码片段复制到项目里,再调整布局,比自己写省了半小时——他后来和我朋友说:“你给的代码片段太好用了,我现在做你的页面都快了一倍。”
其实啊,“UI设计图里有没有源码”这个问题,根本不是“是或否”的选择题,而是“设计和开发怎么协作”的思考题。你要是能把设计图变成“开发的‘高效输入’”,就算开发知道“设计图里没有源码”,也会追着你要图—— 谁不想少花时间猜,多花时间做呢?
你有没有遇到过开发问“设计图里有没有源码”的情况?或者你有什么和开发协作的小技巧?评论区告诉我,我帮你理理!
UI设计图里到底有没有完整的源码?
肯定没有呀。UI设计图本质是“界面的视觉&交互蓝图”,不管是Figma的原型、PS的分层稿还是Axure的交互demo,都是在定义“界面长什么样、怎么动”;而源码是HTML、CSS、JS这些能让界面跑起来的“施工语言”,得包含点击跳转、适配不同设备、加载失败状态这些逻辑——这些都是设计图里没有的,毕竟设计师干的是“画蓝图”的活,不是“盖房子”的活。
倒是有些设计工具(比如Figma的Dev Mode)能生成代码片段,比如按钮的圆角、色值对应的CSS代码,但这只是“设计参数的代码翻译”,不是完整源码——就像你画房子设计图时标了窗户尺寸,不等于给了盖窗户的钢筋型号,是一个道理。
为什么大家都觉得“设计图里应该有源码”?
其实不是故意找事,是三个误区在作祟:第一是被设计工具的“开发模式”误导,很多人把工具生成的代码片段当成了源码;第二是协作中的信息差,产品经理可能以为“设计图是最终成品”,开发以为“设计图要包含实现逻辑”,但设计师觉得“设计图是参考”;第三是认知偏差,总觉得“设计图越细,就能直接变源码”,但再细的设计图也只是视觉参数,没有逻辑。
我去年帮刚转行的朋友解决过这问题,她把Figma稿标得清清楚楚,结果开发炸了说“没源码没法做”,后来才发现是两边对“设计图的作用”理解不一样——朋友以为是“给开发参考”,开发以为是“直接用的代码模板”。
设计工具里的“开发模式”生成的代码片段是源码吗?
不是哦,顶多算“设计参数的代码翻译”。比如Figma里选个按钮导出的“border-radius: 8px; background-color: #FF5722;”,只是把你设计的视觉参数转换成了代码,但没有“点击这个按钮跳转到购物车”“适配iPhone 15 Pro Max的布局”这些逻辑——而这些逻辑才是源码的核心,是设计图里没有的。
不过这片段也有用,我朋友现在做设计图时会把它附在后面,给开发备注“这是按钮的视觉参数,你可以参考”,开发直接复制过去调整布局,比自己写省半小时——但要是把这当“源码”给开发,人家肯定得找你麻烦,毕竟缺了逻辑根本跑不起来。
设计师怎么做才能让开发不找我要源码?
核心是把设计图变成“开发的高效输入”,不是“证明自己没义务写源码”。比如先在设计图里加“硬信息”,把按钮的圆角、色值、行高甚至不同状态(hover、点击)都标清楚,别让开发猜;然后写份交互说明文档,把“点击按钮后模态框从底部滑上停留2秒”“库存不足时背景变红显示提示”这些逻辑写明白,别让开发自己想;再和开发开个短会明确“边界”——你负责“看起来怎么样、怎么动”,他负责“用代码实现”,要是有实现不了的效果提前沟通调整;最后用设计工具的代码片段辅助,附在设计图后面让他参考。
我朋友就是这么做的,现在开发不仅不找她要源码,还主动说“你给的图太好用了,我做你页面都快一倍”——毕竟开发烦的不是“没有源码”,是“设计图里没关键信息,得自己猜来猜去”。